邓聿文:不考虑民众承受力 改革如何令人向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改革都要付出成本。然而,改革成本由谁来承担,却反映了不同的改革思路。我们常常听到,要公众提高对改革的承受力。这样的改革动机就有问题,如果改革主导者认为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强,那么,改革的力度可能就大,措施的出台可能更猛烈。比如,国企砸三铁和下岗分流,考验工人是不是有能力谋生;教育和医疗高收费,考验人们是不是能供得起子女上学,生不生得起病。
多数民众现在对改革的印象是,改革意味着失业下岗,意味着强势群体对公财和私财的瓜分与掠夺,意味着普通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生活负担的加重。这就使得政府倡导的改革,并不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物,至少对普通民众而言是这样。所以,改革,要重新凝聚动力和共识,就必须消除民众对改革的恐惧,改变改革思路,使改革由现在的偏重考虑社会成员的承受力,转向考虑让社会成员得到些什么,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 邓聿文:《价改要充分考虑公众承受力》(财经网) 如果是为了打击投机和投资需求,那么有多种限的方法可以解决并都优于现行的限购令。但限制了投资需求能解决因货币超量而产生的经济波动与通胀问题吗?能保护经济的平稳增长吗?能防止资金向其他产业流动而产生的价格波动吗?房价因限购而出现大的波动时就不会产生投资或投机行为吗?就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吗?就能让经济平稳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