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业务面临改革,转向“实贷实付”方式
10月23日,《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施行。监管部门对天量信贷与固定资产投资爆发式增长的风险担忧已经落地为对银行信贷业务的改革。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贷资金挪用,优化风险管控,银监会在7月份先后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以及《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前两项法规业已生效。其中,最为业内关注的是《办法》中对贷款支付方式的改革,要求达到一定条件的贷款必须废弃借款人自主支付,而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自主支付到受托支付,银行业内奉行多年的“实贷实存”已经转向“实贷实付”之路。 “变革也是形势所迫,今年前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冲高到了47%,远远高于往年的增速,其背后的风险隐患已经达到了临界状态。”中国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人士表示,银行必须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资金监管。 这到底会给未来的银行信贷带来多大的变局?记者接触的银行人士多表示“影响不大,亦不会影响到四季度及明年的信贷计划”。但本报记者了解,部分商业银行在《办法》实施前已经开始积极放贷、暗调信贷结构,并开始积极储备明年的放贷项目。 信贷之变 根据《办法》要求,新规实施后“单笔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银行都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划拨资金”。 所谓受托支付,是指银行替贷款企业将贷款资金支付到指定单位,整个过程中,贷款企业并不能接触这笔钱。 根据10月18日生效的《项目融资业务指引》,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的,贷款人在必要时可以要求借款人、独立中介机构和承包商等共同检查设备建造或者工程建设进度,并根据出具的符合合同约定条件的共同签证单,进行贷款支付。 “这就意味着,银行的贷款要求实贷实付。尤其对项目贷款,要严格按施工进度放款,并要求企业按施工进度提款,出款与用款进度应保持一致。”中信银行信贷人士表示,在此之前,银行的贷款多采取贷款人自主支付的实贷实存方式,往往是企业在获得信贷资金后,自己按需求分配资金用途。 众所周知,此举确能有效防止银行贷款资金挪用。业内人士同时认为,受托支付对那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产企业等固定资产融资大户肯定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操作难度。 “之所以没有立刻推出,并且设立3个月的缓冲期,主要是为了降低对市场以及银行的业务冲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如果在天量投资当口改革,肯定会对政策效果以及银行业务造成影响,现在信贷规模,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信贷回落,就相应地减少了改革难度。” “尽管有3个月的缓冲期,信贷规模也有了回落,但对于银行的挑战依然存在。”南方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关人士表示,新规的执行不但会对部分银行业务增长模式造成影响,也对银行对贷后资金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人士介绍,在“实贷实存”模式下,信贷资金的支取与还款全部由借款企业执行。整个资金的发放与回笼全部在同一银行循环。因此在很多的银行业务扩张中多是通过派发贷款,来促进存款。 《办法》执行后,这一模式的运行环境已经被打破。“一方面,由于受托支付,银行向不同的最终受益人支付信贷资金后,企业可将资金在不同银行间划转,单一银行的资金监控被打断,资金很难有效归行;另一方面,由于必须分阶段、分额度放款,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银行的放贷冲动。这就意味着平时一些过于依靠贷款拉动对公存款来扩张业务的银行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上述南方银行人士表示。 “建立新的‘实贷实付’贷款流程、加强贷后管理,发展中间业务等都是新的应对措施。”该人士建议。 但加强贷后管理,在业内人士看来并非易事。“这就意味着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和现金流状况将有更深的介入。”郭田勇表示,新的岗位设置、办公流程、监管部门要求的贷款发放账户和还款准备金账户的管理系统都需要银行进一步完善。 控险之考 在经历了上半年天量放贷以及海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后,房地产兴市的政策已经开始进入风险管控的微调阶段。 “今年年初,4万亿元投资的出台,使每家银行都看到了利益机会,原本的全年指标,基本都被各家银行迅速洗抢一空。”追忆起上半年的银行放贷热情,上述中行人士记忆犹新,“包括中行在内,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大幅增长。” 事实如此,上半年从“招宝万金”到二三线地产公司,少则几十亿元、动辄上百亿元的银行授信一直在兴奋着市场的神经。 “兴奋背后风险也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实贷实存’难以明察的信贷资金挪用,另一方面是过度信贷推升资产泡沫,这些风险最终都要由银行来承担。”中行人士表示。 这也正是监管部门的担心所在。从二季度开始,央行、银监会就在逐步加强监管力度。“实贷实付”的业务模式也正是在彼时开始进入监管层的考虑范畴。 上述南方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表示,针对今年上半年的天量信贷,近日,在国家审计署对各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陆续审计后,监管部门再次强调年底前所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要达到150%。 “隐含的坏账风险基本要一年后才会显现,面对今年上半年的信贷井喷,这个要求很合理。”郭田勇分析。 在日前举行的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上,除了再次强调银行把握信贷节奏,健全机制外,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还特意强调了风险防控的3条红线。 这包括: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 “这就意味着将来地产企业的大额综合授信将会受限。跟《办法》一样,监管层的意思很明确,贷款要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实体。”上述中行人士表示。 更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前期各项工作的铺垫,未来监管部门将会花费相当的力气用在完善金融风险管控上。《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仅仅是开始。 “在年底前,《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估计也会很快全面实施。”上述中行人士表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