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店达2500家,本土商业面临残酷竞争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程红透露,截至10月底,全市已累计批准外资零售店铺2500家。数据显示,5年前,也就是截至2004年底,全市累计只批准了32家零售商业合资企业,有26家投入运营,总共开设分店121个。而今后,北京商业发展确定的四大方向之首就是国际化,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国际商贸企业将涌入北京,而本土商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形势。 今年3月,北京市商务委曾透露,今年将有30多家外资零售大型商场在北京新开业,包括有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英国特易购等。而全球最大商业房地产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今年4月发布的《2009年度零售业全球化进程研究报告》显示,世界顶级280家零售商已有101家进驻北京(汽车经销商不在统计之列),北京的“零售业国际化程度”在世界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5位,而香港也只不过排名第13位。 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零售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外商尤其看好北京的发展空间。据统计,去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4589亿元,增幅为20.8%,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上海跃居全国城市之首,零售额与世界主要城市相比,相当于伦敦的78.2%,是香港的1.9倍。在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上,程红副市长介绍说,1996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之后突破2000亿元用了6年时间(2002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4年时间(2006年),突破4000亿元用了两年时间(2008年)。今年1-10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高基数上又增长15.1%,预计全年稳超5000亿元,实现这个1000亿元的突破只用一年时间。 对外资零售企业做大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一些专家表达了担忧。有研究显示,每一家家乐福大卖场开业后,周围3公里范围内将会有50-100家中小型超市、杂货店、便利店等同业态店铺倒闭。据调查,资本雄厚的外资零售企业在进入我国初期,普遍采用低利润甚至亏损的方法抢占市场份额,内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环境迅速恶化。业内专家指出,外资零售企业规模大,对渠道资源的控制能力强,生产企业与零售商的议价能力严重不对等。零售商通过压低供应商的产品价格、收取各种费用等方式挤占生产企业利润的现象层出不穷。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洋超市、洋卖场的大举进入表达了乐观态度,认为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卖的是中国货、雇佣的是中国员工、缴纳的是中国税、方便的是中国消费者,究竟利大还是弊大不能过早下结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