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住证明年逐步取代暂住证,有芯片具服务属性
漫画/漫天下!--SPLITNEWSPAGE--> 北京明年将逐步取消暂住证,由带芯片的居住证代替。昨天,市政协委员在通州视察《关于统筹解决首都重点新城建设中人口问题》的重点督办提案时,市综治办副主任苗林透露,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采集已纳入到明年的立法调研计划,并争取明年开始实施,逐步取消现行的暂住证制度。 市政协委员提案指出,顺义、通州、亦庄新城建设已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市规委负责人表示,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新城规划实施的若干意见》。市综治办副主任苗林说,流动人口流向新城是客观事实,不能抹杀他们对于城市建设的贡献,但应做好管理,避免“先乱后治”。目前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信息采集已纳入到明年的立法调研计划,正在与市公安局一同进行调研,力争明年开始逐步取消暂住证,由带芯片有服务属性的居住证代替。这种居住证可以储存流动人口本身信息、住房、就业情况等内容。但是居住证具体具备什么服务功能,财政是否支撑,还需严密论证。 统计数据显示,本市目前暂住证登记人口超过800万。 ■反应 与公共服务挂钩才有意义 本市对外地来京人员实行暂住登记和《暂住证》制度。年满16周岁,在本市暂住时间拟超过一个月的或者拟在本市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外地来京人员,应当在办理暂住登记的同时申领《暂住证》。 刘先生是北京户口,其妻是外地户口,在京居住多年也未办暂住证,后因买房需要才办理了暂住证。他说,不知道暂住证的意义,跟什么都不挂钩,医疗、工作什么都不用,除买房用了一次外再没用过,像是走形式。未来代替暂住证的居住证如果跟社保、医疗之类的公共服务挂钩才有意义。 ■观点 “暂住”变“居住”是对身份的认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市政协委员陆杰华认为,从“暂住”到“居住”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这个称谓上的简单变化,体现出北京对于外来人口身份的肯定和认同,是“很大的进步”。 陆杰华表示,过去的户籍管理都是二元结构,分户籍和流动两部分,现在提出居住证,也就是常住人口的概念。在身份认同上,表示了对外来人口的肯定和承认,有的人都“暂住”20年了,叫“居住”更合理。 暂住证最初是为了治安而设立,逐渐被赋予了计划生育、教育等功能,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拓展。陆杰华认为,居住证首先应具备更多服务功能,如社保、医疗、教育等,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全部参与到这个平台上,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市民化的服务。 北京应对外来人口持宽容开放的态度,毕竟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很多人认为如果保护外来人口的权益会导致更多的人进京,增加城市负担,这是误区,没有从对人口权益保护的高度考虑问题,如果保护不好外来人口的权益,将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问题,如能保护这部分人的权益,就可以间接调控城市的规模。例如用工合同,以前很多劳动人口没有合同,当权益受侵害时没有渠道保护自己,签订合同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对流动人口的调控手段。有保护可以保证人口有序流动,没有保护导致无序流动。 ■外地经验 深圳去年办居住证 深圳市自2008年8月1日起实行《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深圳市内居住30日以上、已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的非深圳市户籍人员应当申办居住证。已满16周岁并符合在深圳从业、拥有房产、有相应的技术或资金从事艺术创作等条件之一的便可发给《深圳市居住证》,有效期10年,功能包括房屋租赁、劳动社保、计划生育、教育、公共交通等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容。 取得居住证后,可以享受就业服务、市级任职资格评定、子女享受基础疫苗免费接种、乘车优待、出入港澳的商务出境手续、车辆入户、子女就学等有关权益。 居住证涵盖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个人相片、公民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和现居住地址、签发机关、签发日期等信息,还有政治面貌、从业状况、社会保险、婚姻状况、计划生育状况、子女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和出生日期)、诚信或者违法行为记录、联系方式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