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矿工质疑:安置房分配不合理
大同煤矿集团(下称同煤集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简称“两区改造”工程)。这一庞大的、惠及近30万居民的“两区改造”工程,酝酿于2005年年底。始于2006年4月17日启动实施建设。2011年8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前往位于大同市西南郊的同煤集团“两区改造”工程进行实地调查。 走进同煤棚户区改造 记者在同煤集团棚户区采访时看到,已建成住宅楼大都为7层,其中含1层地下室。如今大部分安置小区已经建成入住,还有部分正在施工。 据同煤集团“两区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郭小元介绍,同煤“两区改造”一期工程自2006年4月17日正式启动,373栋住宅楼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入住。二期工程已建成902栋住宅楼,可安置矿工4万户。 其中,同煤集团本部建设规模815万平方米(沉陷区405万平方米、棚户区410万平方米),投资约97.4亿元,可安置75896户沉陷区36568户、棚户区39328户。截止2009年8月,一、二期工程已建成502万平方米、安置矿工60706户。 走进云冈煤矿棚户区 同煤集团云冈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部,距著名的云冈石窟约8公里。据了解,云冈矿区内有不少棚户区和沉陷区,很多煤矿职工等待着住进“两区”改造保障房。 8月20日上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大同市区出发,沿109国道西行15公里左右便到了同煤集团云冈矿。刚进入矿区便可看到,在马路两侧有很多当地居民用各种材料依山而建的简易房(俗称棚户区)。同煤集团云冈矿同云里北山棚户区下称北山棚户区尤为显眼,一座座低矮的房屋遍布在北山上,棚户区被一条已经干涸的小河隔开,由南至北绵延约一公里。 30岁的云冈矿工赵鸿宇便生长在这片棚户区中。他告诉记者,他们家在棚户区的屋子已有34年的历史了,年纪比他还大,他生在这里,如今他们家三代人仍居住在这里,由于房子太小,妹妹在北京打工很少回家。 赵鸿宇的母亲王锦兰打开院门,将记者让入自家院内。打开一扇木质小门,映入眼帘的并不小院子,而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道,逼仄而潮湿,小道一边摆放成捆的纸箱子等杂物,成群的苍蝇飞来飞去。王锦兰解释说,那是她捡的垃圾,可以换几个钱。走几步向右拐,南北两个小屋,屋子比人略高。王锦兰夫妇住在南边的屋子里,儿子赵鸿宇一家三口住在北边。王锦兰挑开门帘,一股发霉的味道充斥在屋内,屋内地面比外边低,屋子西墙上一个小窗户透着光量,屋内摆满了杂物,土炕占去了屋子的一大半,一个老旧的立柜站在杂物堆里,除此之外几乎看不到什么陈设。厨房设在对面儿子和儿媳的屋里,屋子一样的矮小,屋内一样的简陋。 赵鸿宇说,下雨时屋子经常漏雨,无奈他们在室内天花板处铺着油毡之类的东西,屋顶由破旧的木板铺成,简单抹上一点混凝土,屋顶没有一片瓦。 住在“摇篮里”的矿工 据老工人秦师傅介绍,云冈矿北山棚户区的房子大都如此,几乎都是八十年代矿工们自建的,房屋低矮,墙体多由山石砌成,屋顶铺破旧木板,居住空间狭小,不少家庭是三代同居。如果有个大的自然灾害,连个逃生的时间都没有。他说:“每逢地下的煤矿采煤放炮时,我们被惊醒之后久久不能入眠,等待房屋不再颤抖,心里感到踏实了才能睡觉”。 一位有着40年工龄的退休老师傅插话道:“北山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你们也可以看到,大都是用石头片或土坯垒起墙,找几根质地不怎么好的木料当房梁,在顶子上抹点烂泥、盖点油毡就算了事,几间东倒西歪的简易房就成了我们的栖身之地,一晃几十年就过来了”。他告诉记者,日久天长后,石头风化严重,木质酥软变质,每逢下雨天,在北山住的居民没有几家不漏雨。 在场的一位大嫂则说:“我们是住在‘摇篮里’的矿工,再说,我们这片房子下面就是煤矿的开采区,过去不管白天黑夜,在屋里头经常会听到隆隆的放炮声,震得窗户玻璃嗡嗡响,哪家房子都有大小、长短不一的裂缝,我们住的地方下面都是采空区。” 本报记者在北山棚户区四处走了走,发现各家墙壁上都有大小不一的裂缝。 然而,令赵鸿宇等棚户区居民最揪心的并不是地面上的居住环境。“底下早都采空了,我们最担心是房子的安全问题和人的安全问题。”这是棚户区居民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矿工质疑:安置房分配不合理 云冈矿北山棚户区的居民们认为,关于“两区改造”是中央政府的政策,也是上级领导对煤矿工人们的关怀。但是,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有矿工称,自己居住的地点既是棚户区,又是沉陷区,早都应该住进“两区”改造的新楼了,但现实每次都让他们失望。 因长期在一线工作而患上三期矽肺病的刘师傅告诉本报记者,上一届矿领导在任时把位于南山的排房、自建房;四化街排房、公房和姜家湾、吴官屯的排房在前两期安置工程中已经解决。他说:“眼看着南北东西的平房居民都被安置住上了新楼房,当轮到住在北山自建房的居民们时,领导们又要说先解决新大街小楼的居民。”对此矿上的这种安排他颇有不满。 云冈矿职工秦师傅给本报记者提供的一份关于下发《“两区改造”拆迁安置实施办法》补充条款的通知文书,文书中部分条款明确了分房的条件: 一、严格按照2003年年底和2006年4月底以前摸底调查情况的原始记录进行安置; 三、一个自建房院的住户,只安置一户。是父子三代同住的,安置两居室以上的大面积住房一套,其他住户不予安置; 四、公房、自建房住户,不是该单位员工,也未在该单位工作过的,不予安置。如2006年4月底以前摸底登记过的,可执行拆迁补偿政策; 五、现住楼房是以高价购买的,但第二次房改时以本人名义购买了全部产权的,不予安置; 八、楼房住户原则上不得搬迁; 十一:需要严格执行的一个问题:已购买了企业房改或租住企业住宅楼的集团员工、家属(口沟泉地区除外)原则上不予安排。特殊情况需要安置的,必须已购房面积过小,且三代同居一室或异性子女过大居不便的,标准面积以每平方米1000元,超标准面部分以每平方米1380元。 矿工王一民(化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按照同煤集团房产中心下达的分房条件,沉陷区和棚户区予以解决,公产房不予安置,而且棚户区自建房要以2006年6月30日以前的摸底登记为准,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年云冈矿已经将南山自建房、四化街排房、公房等在前两期工程中予以解决,他们身处沉陷区和棚户区却只能等待,几年来多次向矿领导反映均无果。“矿领导曾表示,四化街的搬出去后,腾出的房子由北山棚户区矿工居住,然而至今我们还在这里。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南山路东社区的房子是2008年盖的,他们都安置了,为什么不给我们安置?” 王一民认为,这样解决住房问题明显有失公允。他说,矿上没有说过具体按照什么标准和原则进行安置,就是按片安置。王一民指向马路南侧矿区里的房屋说,“看看那边已经安置了的,他们的房子有的是砖瓦结构平房,有的还是水泥结构小楼,都比我们好,人家已经安置了”。 8月20日下午,按照北山棚户区居民的指定路线,记者在云冈矿里找到了砖瓦结构的平房和水泥结构小楼,比起北山上的棚户区来说,这些已经被弃用的平房算得上是“好房子”(矿工语),房子相对结实宽敞。 王一民介绍说,北山棚户区现在居住着800多户,甚至更多,其中退休职工占20%左右,很多家庭都是两代人在矿上工作。 8月20日下午,记者多次联系云冈矿负责房屋安置的房产科未果,后联系到了该矿办公室主任王军。王军表示,需要联系该矿宣传部,但他没有联系方式,所以没有办法,要记者自己想办法。25日下午,本报记者再次拨通王军的电话,请他向矿上的主要领导汇报我们采访事由并安排相关人士接受采访,王军听完二话没说就挂断电话,继续拨打几次,他只接了一次“喂喂”几声后就挂断了,从此便任凭记者怎么打就是不再接听。 安置房岂能按商品房卖? 对此问题,多名矿工向记者表示,他们住不上保障房,却有部分不符合分配条件的住了进去,即使不是本矿上工作的职工,花钱也可以买到安置房。有的人甚至拿到三套房子,而他们至今仍然住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 安置房可以随意买卖的现象是否存在?此说法是否真实? 在“两区改造”成品房西侧外围的一排商铺前也曾得到过证实。一位专门负责看管待售空闲商铺房的女职工对本报记者说,你们要是想买房我帮你们联系,真要的话我现在就打电话让人过来带你们去看房。 记者问,如果要买,那来的人是什么人?房屋什么价?她回答道:“就是两区指挥部销售部的人;住宅楼90平方米大概20来万元就能买,三层商铺带地下室带车库300平方米也就是90万元就能买。” 在大同市鼓楼电脑城做生意的严先生表示,在同煤棚户区已经建成的房子确实可以自由买卖,有关系的人搞到不止一套分房指标,除了自己用的外,剩余的指标便以每套3-6万元的价格转让出去。而这些人大部分是在矿上有头有脸或有点钱的人,普通工人根本不可能。 也有了解相关政策人士对此表示质疑,棚户区的土地是政府划拨地,相应的房价就不含地价,严格的来讲是不能按商品房卖的。 “两区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郭小元在接受采访时也坦承,他们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建了两栋高层住宅楼,但是因为规划里没有这项工程,所以至今不能办理产权证。 规划设计有缺陷,建设资金有缺口 同煤集团“两区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郭小元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同煤集团“两区改造”工程是由原来的分散建设(最多时建设用地分为18处)规划为集中建设的,目前两区改造工程占地约1.2万亩,以后入住人口将达到40万左右。 郭小元介绍,同煤集团一期安置2万户、二期4万户、三期2万户,加上子公司的1万户,约为9万户,地方政府安置约2万户,完善之后,区内将住约11万户。 郭认为,“规模如此之大,那么它就是一个城镇规模了,绝不是小区建设。但是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这两个项目初期定位均是小区建设项目,这样无论是项目用地、整体规划还是资金拨付等方面都是按小区进行的。” 初期规划为小区,但是随着工程的建设,两区改造却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建设项目。那么初期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是如何体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入住的矿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将如何保障? 郭表示,按照小区建设,就没有考虑配套的城市功能。但是现在情况有变,而工程建设用地有限,区内道路建设必须占去一部分用地,目前区内基本形成了八横八纵的道路网络。但是却没有公共汽车站、长途汽车等公共设施,也没有政府机关用地,许多社会事业用地也是没有的,这样社会公用事业发展不起来。 郭举例说,按照小区建设,起初就没有考虑公共厕所的建设问题,但是如今大家走在街道上却找不到厕所,必须回家如厕,非常不便。现在他们考虑建设公共厕所,但选址是个难题。 这种情况下,郭认为会产生一些衍生问题。 郭认为,小区域内人口密度过大,况且都是煤矿职工等收入较低弱势群体的聚居区,这将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他表示,如此下去,再过二三十年这里有可能变为一个新的棚户区和“贫民窟”。 “因为工程资金有限,建设是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应该是高中低收入各类人群都有的,但是这里几乎都是6、7层的保障房,没有高层,中高收入人群吸引不过来,目前房屋已经建起来了,也就没办法了。”郭说。 郭表示,目前,还有几千户、甚至上万户矿工居住在山沟里,随着这里建设越来越大,学校、医院等功能区将从矿区搬离,那么住在矿区的人们生活上便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土地量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多少地方进行安置,虽然那部分人在矿区可能住的是楼房,但问题最终还是得解决。 除了用地问题,建设资金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据郭介绍,两区改造中,采煤沉陷区有中央投资,而棚户区改造项目没有中央出资。其中,沉陷区治理投资比例为:中央预算内出资50%,省政府出资15%,市政府出资5%,三区一县出资5%,企业出资17.8%,个人出资7.2%。棚户区改造项目,省政府出资20%,市政府出资10%,企业出资30%,个人出资40%。 如今各种成本已经上升,但是国家每平方米的成本资金还按原有标准,这就出现了资金缺口。 另外,郭表示,安置区内现有45、65、85平方米等几种户型的房子,但是随着发展,45平方米的房子显得太小了,没有人愿意住,在建好的小区内至今还有剩余。但按照国家政策这属于保障房,不可能给太大的面积,这些问题他们现在无法解决。 郭说,随着矿工的入住,这个安置区应该移交给大同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比较穷,没有能力进行接管,所以目前还有我们企业进行管理,这无疑加重了企业负担,这就给企业形成了一个包袱。 郭介绍说,当时进行两区建设时,政府是一级法人,成立了由发改委和房管局主导的两个办公室进行宏观指导,企业是项目的实施主体。 郭表示,我们现在每年拿出2个多亿进行物业等的管理,企业负担了社会功能。他认为此项工作应由地方及时接管起来,“城市管理必须是由政府进行接管的,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给企业减负。” 工程质量监督亟待加强 国家、各级政府及企业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财力,小区房屋质量和管理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8月17日,记者来到了安置区泰昌里小区。小区B区47号楼的住户们告诉记者,他们是五矿搬进来的一期住户,住进新楼欣喜之余,楼的质量却让人担心。 住47号楼的五矿(同煤忻州窑矿)退休老工人李师傅说,他们住进去没多长时间,整栋楼与地面之间便出现了裂缝,他们怀疑住宅楼的地基下陷,但出现裂缝也没人管,他们无奈自己用水泥将裂缝抹住。 记者看到,在47号楼三四单元之间的地面上,住宅楼墙体与地面确实出现有细缝,手指头可以伸进去,该栋楼的大部分缝隙已经抹上了水泥,看不到缝隙的宽度。 记者在安置区泰昌里小区随机找了几栋进行查看,发现B区37号、24号等楼都存在与47号楼同样的问题,安置房墙体裂缝并不是个例。 一位B区37号楼六楼住户告诉本报记者,六楼便是顶楼,现在下雨楼顶会往下渗水,这令她非常担心。 担心的还有住在地下室的人们。B区37号住户们表示,前一段时间,雨下的大了,地下室住户家里不知什么原因出现很多积水,然而他们找小区物业让帮忙抽水时,物业却要另外收费,否则就不管,这令住户们很无奈。 “虽然有物业,但是我觉得小区管理很不到位。”泰昌里B区37号楼一位住户向记者如是说。 ■资料链接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棚户区是指城市或矿区里的平房区或自建小房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棚户区的居住条件长期没有改善,房屋结构简陋,缺乏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居民生活不便。棚户区改造主要是改善国有重点煤矿职工及家属的居住条件。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经批准旨在解决“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全部受损民房、学校、医院的搬迁或加固,以及供水、道路等设施的维修”的建设项目,是为解决沉陷区内受损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