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香港楼市新盘和二手盘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
上周末,香港楼市新盘和二手盘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 由于近期香港银行业持续上调按揭利息,二手楼市的观望气氛变得更加浓厚。上周末代表香港二手楼市风向标的“十大屋苑”中就有7个屋苑创出零成交纪录,“十大屋苑”总共仅录得10宗成交,比前一个周末大跌约55%,创出自去年11月港府为打击炒楼推出“额外印花税”等调控措施以来的新低。 新盘销售的情况则与之迥异。同期在港推出的几个新盘市场反应都比较理想,其中尤以长实新推的项目“领凯”的销售情况最为抢眼,开盘当晚就销售了400多个单位。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香港金管局在一个月前就调低了非本地买家的按揭成数,但在“领凯”推售的首日仍吸引了不少非香港本地的投资客来港“扫货”,其中一名来自上海的刘姓买家更豪掷5000万港元一口气买下了7个单位!据悉,这名上海买家其实早已在香港持有多个物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买楼是为了保值,但由于内地多个城市先后推出限购令,因此才选择再次来港买楼投资。 从上述情况分析,这名上海买家绝对不仅仅是为了买个“家”才来港买楼,反倒更像是投资或者说投机,因为他早已持有多个香港物业,且本次赴港买楼主要是由于内地限购令让他不得不为资金另觅出路,目的就是“为了保值”。况且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自用也不需要一口气买下7个单位。 我们姑且不去猜测其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合规、合理,仅仅在资金流通这个环节上,一名内地客就能在海外一掷数千万港元,这一现象的确值得有关监管部门的警觉。 众所周知,我国对于外汇的管制相当严格,每人每年只能凭身份证购汇5万美元。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来自海外的外汇赠予,否则中国公民几乎不可能拥有投资、投资移民和海外生活所需要的足够外汇。有金融业人士指出,内地投资客要到境外买楼大多要通过一些在监管盲点的“灰色地带”达到曲线“出海”的目的。 目前,主要包括3大途径:第一种是最常见也是最合理的,通过投资移民解决资金额度问题,一般家庭经济能力都能通过这个方式应付得来支付海外楼盘的首期,剩下的就可以找当地的银行贷款了;第二种方式也比较常见,就是通过代理公司或者自己在海外的公司解决换汇问题,比如购房者在当地注册公司,把多个相关人士的外汇全部存入这个公司的户头,再由该户头一次性转入其他账户中实现购房目的;第三种途径,就是通过地下钱庄来转汇、换汇——这在内地其实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实际上,由于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大幅动荡,资金热钱在新兴经济体系快速流动的迹象也更加明显,已经引起了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多个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的警惕。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日前强调,新兴经济体需警惕资金流向的巨幅波动,对资金大进大出带来的潜在的经济动荡风险应保持足够警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内地热钱争相流入香港楼市,势必也会造成香港楼价大幅波动。目前,香港高得连中产阶层都早已叫苦不迭的楼价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投资,这些都尚待商榷和探讨。此时如果再有内地资金加入战团、热炒一把的话,香港楼价必然会大幅偏离其本有价值,造成当地金融秩序的混乱。 综上,如何监管内地资金通过非合理或非法渠道大举流动,以避免给内地经济带来冲击和对香港楼市及整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亟待香港及内地有关监管部门联手合作去共同完成的命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