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夹心层”的新期盼:由经适房转向公租房
今年7月,老家在河南商丘的马明磊刚从北京一所文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拥有北京户口的他最近仔细研究了新出台的公租房条例。“我现在月薪3000多,租房住得花掉1000。近几年内在北京买房基本没有可能。以我的条件,申请经济适用房也很难,所以,打算看看公租房。” 在以往的保障房体系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房等品种基本面向本地的中低收入居民,像马明磊这样的城市新移民则被排除在外。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意见,凡年满18周岁,有稳定就业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本市无住房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都可以申请公租房,不受户籍限制。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日前公开表示,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将主要通过公租房来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是阶段性的,随着收入增长,这部分人群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的支付能力,公共租赁房租金水平比较适度,租赁关系相对稳定,符合他们在一定阶段内租赁住房的实际需求。” 齐骥坦言。 近期,各地公租房建设规划陆续出炉。其中,重庆在未来三年内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目前,该市公租房已开工750万平方米。在北京,目前有10余个公租房项目正在建设,可提供房源逾8000套。2010年,北京将新建5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广州计划今年推出3000套公租房,同时还将考虑建设外来工公寓、安置房等。 与主要城市目前的“夹心层”人口规模相比,上述公租房建设计划依然显得“杯水车薪”。以北京为例,该市有着近510万外来常住人口,“夹心层”人群数以百万计;每年,北京新毕业大学生便超过20万人。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指出,北京万余套公租房远远不能满足外来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诉求,而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公租房同样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街道登记轮候申请”的背景下,如何公正、公平地遴选住房群体,防止新的权力寻租,依然是老百姓聚焦的重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