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拆迁:“拆”掉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动议十年、争论不休。位于浙江省东阳市中心的红椿巷旧城改造工程,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多年却动不了,是个谁也不敢拆、谁也拆不了的“火药桶”。 但是在东阳市委市政府把政策大权交给拆迁户民主商议以后,搁浅了十年的动迁工作竟在短短九十天的时间内迅速完成。 “第一次民意测验,我就是那70%的反对者之一” 涉及2000多户居民的红椿巷旧城改造区域,是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的东阳市中心仅剩的一处棚户区。
不过,就是这么一个亟待重新规划的落后城区,东阳市政府2008年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同意拆迁的支持率竟然只有三成。 “我就是那70%的反对者之一。”现在已经搬进新居、今年75岁的徐理纲老人说,“一开始为什么反对?因为十拆九不公,我们老百姓怕吃亏!” 东阳市建设局局长吕指江说,“安置房早就盖好了,空置了五年,新城的规划方案也早就出炉,我们遍访了正在旧城改造的其他城市,都找不到零矛盾的拆迁方案,一切都陷入了僵局。” “领导的丈母娘也没享受特殊照顾,我们这下心服口服了” “市委市政府开了几十次会,最后统一思想,认识到拆迁的矛盾千头万绪,但总结起来就是不同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既然是利益分配问题,通过民主程序来协商,一定可以打破僵局。”此次旧城改造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东阳市副市长施侍伟说。 民主决策从民意收集开始。“过去搞拆迁,书记市长是挂帅不出马,这次是亲自出马。”退休干部马世章说,“我家是政协副主席亲自上门的,这次说的话有人听,说的话算数,感觉这房子拆得心里透气。” 一个多月下来,老百姓的意见提交了2000多条,拆迁政策和安置办法修改了几百处,最后送到拆迁户手里的政策文件有一尺厚。安置办法和其他配套政策出台以后,全文在《东阳日报》公示;参加拆迁许可听证会的拆迁户,不是政府指定,而是由老百姓自己投票选出;房屋评估公司,也由拆迁户自己投票选择;各家各户的认定面积和评估结果也公开张贴…… 2000多户拆迁户,不少人都跟旧城改造指挥部的各级负责人沾亲带故。“工作组有上百个工作人员,谁没个亲戚在里头。”和平村村民金世荣说,“大家眼睛都盯着,就看领导的家属怎么签约。”金世荣所在的村子,就有一位领导的岳母,一开始为了扩大认定面积百般提条件,动迁政策已经很优惠了还不肯罢休,结果工作组组长找她谈话,当着大伙的面告诉她,政策就摆在这,为谁也不能开口子,老太太最后心悦诚服地签了协议。“我们在边上看着,领导的丈母娘都这样,心服口服。” 据了解,整个拆迁过程中,公证机构、社会各界组成的监督小组以及纪委和组织部人员都全程参与,组织6次拆迁监督员督查,受理群众举报15件,立案查处1起。 “政府做事公平合理了,老百姓就会支持” “老百姓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这很正常,但是只要政府做事公平合理,老百姓肯定会站在政府这一边。”金华市委常委、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说,“这次拆迁之所以比较成功,老百姓普遍反响较好,关键在于政府切实维护了拆迁户的利益。” 据了解,拆迁户合理的意见几乎都体现在安置办法和五个配套文件中。例如门堂、阳台、水电设施等附属都尽量采取有利于拆迁户的认定方式;业主们反映拆迁房办证难的问题马上解决,房子和房产证同步到位,再也不会出现几年办不出证的情况;业主们担心迁出市中心以后孩子上学成问题,市政府也通过文件允许拆迁户十年内原址入学;低保户、困难户安置有困难,银行是否给予免息低息贷款,残疾人、老年人如果抽签决定楼层,肯定会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对这些问题,工作组专题研究,专门制定了细化的认定条件。 据了解,修改后的拆迁政策,仅补偿费用一项就比先前增加2.2亿元。 75岁的徐理纲从又黑又潮的泥坯房搬进了高新社区的新居,为了超出面积部分和装修花掉了全部养老的积蓄。徐理纲说,他对这次拆迁的态度,是从开始的反对到现在的完全拥护,“为新房子花光了全部存款,说没想法是假的,但是世界上的事哪来的十全十美,最要紧的是一碗水端平,我拥护的就是这次拆迁的公平公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